欢迎访问37历史网!微信公众号:

东汉建立后刘秀实行了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?

时间:2018-10-19 09:31:55编辑:晓阳


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,都城定在洛阳,因此历史上称此王朝为东汉或后汉,以与刘邦建立的西汉或称前汉朝相区别。东汉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朝代,它并非从废墟中新建起来的政权,相反,它延续了大部分西汉朝的典章制度,也延续了大部分西汉朝的社会矛盾。

光武帝不像王莽那样鲁莽,他希望用比较和缓的方式来改革社会,削弱矛盾。他首先需要解决土地严重兼并的问题,但不论何种解决方式,都必然会触犯地主、豪强的利益,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,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。

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,光武帝为了笼络臣子,不得不给予丰厚的物质和土地赏赐。称帝初,他就封功劳最大的邓禹、吴汉等人为列侯,食邑达四个县,超过了西汉初年对萧何的封赏。平灭公孙述以后,他又大封功臣365人,外戚等45人——这都是无可奈何之举。

c80333c30d455916deb728789265eb3b.jpg

为了避免功臣坐大,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,首先是尽量不给功臣以实权,他们或者镇守边防,或者在朝中担任顾问,只有邓禹、贾复、李通等少数人得以进入权力中心。西汉初年功臣转为公卿大夫的局面,东汉肇建后并没有出现。

光武帝检讨西汉中后期的教训,对于外戚尽量给予优厚待遇,却不允许他们参与朝政,外戚授官最高就到九卿。在统一战争中,马援的功劳很大,但因身为外戚,明帝时建云台张挂28功臣图像,马援竟然不能列入。

在行政制度上,光武帝不设丞相,以三公(司徒、司空、太尉)平分相权,同时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的方法,扩大尚书机构,正式称为“尚书台”,加重尚书的职权。三公任命官吏,全都必须经过尚书台的核准;国家大事常由尚书们商议决定,外朝官变成了纯粹的执行机构。尚书台的长官称为“尚书令”,副官为“尚书仆射”,下设六曹尚书——这是以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雏形。

尚书台虽然权力很大,但名义上不过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而已,尚书们的官职并不高,尚书令的俸禄是1千石,还不如一名郡太守,因此较易为皇帝所控制,很难擅权专政。然而这种行政制度,虽然表面上相权微弱,皇权强固,但在皇帝年幼无法主政,或者荒怠政务的时候,却很容易给外戚和宦官以可乘之机。东汉最终就是毁在外戚和宦官的抢权斗争中的。

地方行政方面,光武帝裁撤、合并了400多个县,把吏职裁去了十分之九,这样精简机构,有助于节省政府开支,提高行政效率。他还撤除了郡尉一职,由郡太守独掌民政和军政,各郡士兵一律复员,由既耕种也训练的民兵来代替。这样可以避免地方坐大,使军事调动和指挥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。

此外,汉武帝时代设置的监察机构“部”,到了光武帝时代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“州”。他把全中国分为13个州,州的长官称为刺史,刺史的主要职权虽然仍是考察各郡官吏的政绩,监视地方豪强,但可以不经上报中央就罢免地方官员,并且有了自己稳定的办公地点(治所),不需要回归京城直接向皇帝禀报地方情况。到了东汉末年,州刺史更掌握了军权,称为“州牧”,成为滋生军阀割据的温床。

29fc5419fc6e701633d12264dee2a2a6.jpg

在思想意识方面,光武帝继续崇尚儒家学说,同时也把儒学进一步神学化。他原本就是个极度迷信的人,相信谶纬之学——谶即预言,纬是对儒家经学的迷信解释——于是便将谶纬之学和儒家经学结合起来。儒家经学主要分为今、古两个派别,今文经学家大多同时也是谶纬学家,古文经学家则多不相信那些迷信学说,光武帝就大力抬高前者,而压制后者。

谶纬之学以天命论为理论基础,被皇权利用以后,就宣扬皇帝享有天下乃是受命于天,是人力所不能动摇的——这是封建纲常理论的滥觞。此外,谶纬之学还和阴阳学家的五德学说相结合,称王朝兴替都合乎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自然道德,光武帝因此相信汉朝秉承了火德,为怕首都洛阳的“洛”字带水边,有所妨害,改名为“雒阳”。

 1 2 下一页 尾页
猜你喜欢